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”朱秀昌教授的奋斗历程,恰是对这句诗最好的诠释。他将全部精力投入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,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,默默地奉献着,直至2015年8月光荣退休。朱秀昌教授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心中的榜样。
艰难困苦玉汝于成
朱秀昌曾是南京重点中学的高才生,在高中辍学后到苏北农村插队落户。艰苦的农耕生活虽然打碎了他求学的梦想,却没有泯灭他强烈的求知欲望。“荷锄向黄土,秉烛攀书山。”朱秀昌将劳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自学,终于在恢复 高考的第一年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邮电学院,相继获得南京邮电学院广播电视工 程专业学士学位和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。在校期间的刻苦努力,为他此后 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潜心科研勇克难关
被满室的高精仪器包围着的朱秀昌教授总是格外知足。他感慨地说:“只要能置身于魂牵梦萦的工作岗位,我便别无他求,即使献出生命也心甘。”在读研期间,朱秀昌就编写了《通信系统习题集》。1983年作为科研骨干,他参加了“VIDOTEX 技术研究”项目,该项目获原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。任教后,他承担了“图像通信”等研究生、本科生主干课程的讲授与辅导,指导和协助指导研究生及历年本科生的毕业设计。
图像专业是现代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的重要科研领域。朱秀昌教授深入研析该领域的先进成果,从高起点入手,勇敢攻克难关。作为课题负责人,他带领项目组研发“彩色数字会议电视系统”,这一系统的研制在国内是首创,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,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,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该成果于1990年荣获原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1991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。不久,他又带领项目组攻下“多点会议电视系统”。几个系统层层升级,日臻完善,特别是“变速率会议电视系统”,其主要技术指标符合国际标准,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。朱秀昌教授还先后编著出版了《数字图像通信》《会议电视技术及应用》《数字图像处理和图像通信》等教材或著作,发表了40余篇专业技术论文。他于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1995年获“全国优秀教师”称号。
为了优化教学手段、强化科研开发能力,1993年,朱秀昌组织全组人员反复论证、科学规划,提出了图像实验基地化的思路。在争取到原邮电部投资后,他带领大家边教学、边科研、边建室,苦战一年,完成了接近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生实习、教师科研和机房三位一体的多功能图像实验基地,成为学院第一个验收合格的“八五”重点投资的大规模实验室。为了深化学术建设、发挥本专业的学术辐射作用,他与教授专家们共同商议,于1994年开设了图像通信系列学术讲座,平均两周一次,请院内外知名学者和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学。这一举措得到学术界和全院师生的高度评价,对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。
呕心沥血全力耕耘
作为一名资深教授、博导,朱秀昌教授在承担硕士、博士研究生教学任务和科研指导工作的同时,仍然坚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,即使是为数不多的本科生选修课,他也同样认真对待、一丝不苟。凡是受教于朱秀昌的学生,都能深切地体会到他认真敬业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风范。
在为研究生讲授“数字图像处理”这门课时,尽管多媒体课件已经制作完毕,但为了使学生们理解得更加透彻,朱秀昌在课堂上仍坚持用粉笔板书,仔细讲透每一个知识点。为了让学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,朱秀昌教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,让学生们参与其中,增强课堂的趣味性。他经常说:“其实我也就是比学生看得多一点、学得深一点而已,现在的教学具有开放性,希望同学们不要拘泥于老师的结论,而应该有自己的新发现。”
对个人名利他显得太漫不经心,对提携后辈他却满腔热忱。他主动将科研重头“压”给青年教师,有些项目甚至直接交给青年教师主要负责。在解决关键难点或调试时,他又毫无保留,手把手地给予指导。当转让技术成果时,他又首先推出青年教师的项目,把名利谦虚地“摊”给大家。作为科研中坚,多年以来,他经手的项目有10多个,可他从不多沾光,个人所获报酬微乎其微。在“出国热”“职称热”不断升温的今天,有些人削尖脑袋往里钻,但朱秀昌教授一让再让。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出国进修,他总是以工作忙、科研任务重为由一次次推辞。几次高职评聘,领导一再催促,他却忙得忘了报考。几家公司曾多次以重金相聘,都被他婉言谢绝。
这就是可敬可爱的朱秀昌教授,他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、科研成功的实践者、学校发展的追梦人。他常以慈祥的可亲笑脸睿智地面对事业、面对未来,清晰地谱写着一首歌,一首无愧于心的人生之歌。
(摘自《红绿蓝:南邮的色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