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张宗橙教授,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,都对他称赞有加。即使是毕业多年的学生,提起张教授时也是敬佩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。当你聆听张教授讲课,或聆听他做有关专业发展的报告时,你就会感受到他那份“平凡”之外学识渊博的魅力。这就是获“全国优秀教师”称号,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“红杉树”园丁奖金奖教师的不平凡之处。
学术科研的标兵
张宗橙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通信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、信道编码与调制、接入网技术及远程教育。他在20世纪90年代主持筹建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,设计了DSP实验,开发了两项CAI课件。他发表了30余篇论文,曾主持或参与“格栅编码调制”“ADSL关键技术”“Turbo码”等9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及若干横向项目研究,其中“格栅编码调制的研究”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。他作为原邮电部“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”项目负责人,组织了院教改试点班。他主讲过“数字通信原理”“纠错编码原理和应用”“数字信号处理”“通信概论(英)”等11门课程,出版了《数字信号处理原理与应用》《通信专业英语教程》《信息论与编码》《纠错编码原理与应用》等6本教材。
张宗橙教授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学科研管理者。1997年,他受聘成为信息工程系副主任,承担教学、实验等方面的管理工作,2000年他担任教育技术系的系主任,2003年他成为原传媒技术学院院长。对于学院的成长而言,张教授绝对是高瞻远瞩的领路人。
实验室里的“暖爸”
张教授指导研究生极为认真负责,对每个刚入学的研究生他都会一一谈话,了解个人情况并制订培养计划。研究生初到实验室时,张教授会第一时间安排装好电话,电热水壶、卫生用具等都是由他亲手送到学生手中的。一位研究生在例会上说在电脑上看论文眼睛很累,没想到没过几天,实验室的打印机就到位了。在给研究生讲课时,有的学生说想学硬件开发,他立刻跟公司联系,为学生购买了DSP5509教学实验箱,并为学生配备使用实验箱的指导教师。
指导研究生学习时,无论是课程论文,还是80多页的毕业论文,他都仔细审读并及时给予意见。学生交给张教授的论文稿件在发回来时总是有密密麻麻的标注。大到章节、段落,小到标点,他都提出具体的要求。问题全部用红笔标识出来,一目了然,张教授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。
张教授还关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,动员指导老师参与,并在活动条件上给予支持。他经常打电话联系外出做毕业设计、在外地实习的学生,关注他们的安全和论文的进展。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也时时挂念在心,除了积极收集资料,为学生提供相关考研信息,他还在某些课程上给予具体的考研复习指导,甚至汇总江苏省高校用人信息及教育技术部门负责人名单、联系方式,并以此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求职参考资料。
对学生来说,张宗橙教授所做的早已超过一名师者的本职,他更像是学生们的家人,用父亲对孩子般的关怀温暖着学生们。
同事心中的榜样
曾有一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来向张教授请教,张教授放下手头的事情,从电脑里调出资料认真为其讲解,以致误了回家的校车。这位青年教师觉得非常抱歉,张教授不在乎地说:“坐公共汽车也一样。”他的工作头绪那么多,但他在与青年教师合作科研项目时,依然坚持抽出固定时间投入项目研究,坚持参加项目组的每周例会,并且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。张教授的权威不是家长式的,而是以才能和品德赢得的。学院里的教师都说:“有这样的领导,我们做事有动力,也有榜样。”
学院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张教授的淡泊名利和宽容大度。他凡事都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,能平等地和他人交流。他充分认识到“人”的重要性,没有“人”什么事也做不成。他从不疾言厉色,面对别人的误解也非常有风度。张教授身上体现出一种上善若水的品质——水善于帮助万物,但从不与万物争短长。张教授因淡泊明志而产生了一种榜样的力量,无形地影响着他身边的学生和教师。
张宗橙教授在教学、科研、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,这是他把三者融通的结果。他崇尚真理和科学,不图名利;他学识渊博,治学严谨,诲人不倦。他的师德和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,深深感染着一届届学子。多年来的敬业奉献,让张教授受到学生们的爱戴。每年的教师节,学生都会给他送上鲜花,表达对他的敬意。他总是这样嘱咐学生:不管在学习上、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,随时都可以找他。如此深厚的师生情谊让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都时常惦记着他,不仅逢年过节问候不断,就连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,也还像当年在上学时那样想要找他聊一聊。
爱心随风潜入,功到自然德彰。2011年5月,张宗橙教授光荣退休,但他对工作、对同事、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依旧感染着大家,引领着师生们不断奋进。
(摘自《红绿蓝:南邮的色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