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讲台,两门课,一辈子 ——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沈元隆教授

发布者: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:2024-05-12 浏览次数:20

他从不在意荣誉和职位,讲台和学生才是他最爱惜的珍宝。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年逾花甲的长者,沈元隆教授坚守在教学的一线,倾尽全力,无怨无悔。有人觉得不理解,他也只是说:有感情了,舍不得。

勇挑重担攻教学难关

一直以来,“电路分析基础”和“信号与系统”这两门专业基础课都以抽象难懂著称,老师难教,学生怕学,教学工作很难开展。1982年,刚刚从北京邮电大学信号、电路与系统专业毕业的沈元隆,进入南邮毅然决然地挑起重担,成为这两门课的课程建设带头人。他全程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、教学计划的制订、教学内容的审定、教学方法的认定、考试题目的核定等涉及教学的所有环节。为了推进课程建设,他事必躬亲,参与试卷流水批阅。因为他始终坚信,只有亲身参与,才能第一时间知道哪里有问题、哪里要改进。

除了课程体系建设,沈元隆教授还在课程教学改革上费尽心思。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,学校的专业门类不断拓展,课程内容也要接受相应调整才能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,这无疑会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,然而这一次他仍然没有退缩,再次勇挑重担。他牵头推进教学内容改革,带领教研室老师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,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课程内容改革。例如,将“电路分析基础”的教学内容,按课程内容、难易程度划分为3类,分别在通信及自动化专业、计算机及光电专业、通达学院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,分层次教学,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,学生受益良多,这样的做法也为课程建设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2006年,《电路分析(修订版)》被列为国家“十一五”教材,同年,沈元隆获“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”称号。荣誉的背后,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耕耘。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,教师手里有一本适用教材就像战士手握一件称手的兵器一样,如虎添翼。沈元隆带领的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,他经常和老师们强调:“在编写教材时不能单单着眼于一本教科书,而要建设一个立体化的教材体系。”言传身教之下,团队成员以沈元隆主编的教材为核心,辅以一系列难度、深浅不同的辅导教材,并配以网络课件,供不同层次、不同条件的学生按需选择,让他们能选到最合适的、最高效的教材。

沈元隆教授不仅在教学方面成果斐然,在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。他的研究方向是网络可靠性理论,理论研究不容易出成果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有所创新,从教多年来,他一直坚持该领域的研究工作,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,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,在国际核心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,有10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。沈元隆教授于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

呕心沥血润满园桃李

凡天下事,认真则难。对于自己的教学,沈元隆教授总是高标准严要求,呕心沥血。备课时,他会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,强调学生易错的问题,结合自己当年的学习经历,斟酌教学的重点、难点,尽可能地使教学深入浅出,透彻明了。授课中,为了让课程更加富有趣味,他会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相关书籍,并将自己从中所学到的东西,运用于课堂,多举例证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。下课后,他都会多待一会儿,释疑解难,无论是基础概念问题,还是专业难点问题,他都耐心指导。近30年的教学中,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,就算是毕业多年的学生,提起沈老师也是记忆犹新,心存感激。

沈元隆教授深知,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工程,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力量,因此他非常注重师资梯队建设,甘当青年教师的引路人、排头兵,披荆斩棘、不遗余力。

对于青年教师,他的要求只有一个——上好课。朴实无华的3个字看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不易。对于刚入校的青年教师,沈元隆教授会组织教研室老师听他们开课前的试讲。试讲前,他会把教研室制作的PPT课件和新教师共享,帮助他们解读课程内容。试讲后,他会对授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点评,帮助新教师对即将开始的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。正式开课后,他一有空闲时间就跑去听课,随时准备发现问题,随时准备指导青年教师解决问题。沈元隆教授充分信任青年教师的能力,敢于给他们压担子。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至少两个大班的教学任务。他还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和网络教材建设,请他们编写不同难度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时使用的习题集,制作网络课件,进行网络教材建设,构建完整的教材体系。

除此之外,沈元隆教授还有一个特别的做法——要求青年教师参与试卷命题并做题。他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,鼓励他们接受培训并深造,自己也主动承担他们的部分工作。在他的扶助下,青年教师成长为副教授、教授,不少人成为课程建设的中流砥柱。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每次提到沈元隆教授时,每个人都是由衷地感激,感激他的信任与帮助、教导与批评,更感激他的栽培与呵护。2011年4月,沈元隆教授光荣退休。

三尺讲台上,沈元隆教授一笔一画,换得桃李满天下。

(摘自《红绿蓝:南邮的色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