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的档案馆里保存着10多本教案,其中“年纪”最大的一本教案已经快20岁了。这10多本档案封面有些斑驳,纸张早已发黄,但依然能看出字迹清晰、条理清晰、疏密得宜,几乎没有涂改,装订的针脚整整齐齐。这些教案的主人是学校退休教师、原基础部“高等数学”“工程数学”等课程的授课教师余慎之副教授的。
余老师于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,1979年来到原南京邮电学院任教。任教期间,他曾担任学校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主任,当选鼓楼区人大代表, 还曾担任江苏省高等数学教研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。在职期间,余老师曾获江苏省教学优秀质量奖。他编写的《概率论》教材和与他人合编的《高等数学》教材均获得优秀教材奖。回顾余老师的治学育人之路,可以用“不遗余力,慎终如始”8个字来形 容。名如其人,这8个字是他名字的寓意,也是他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条。
全靠一支笔的教案
在余老师教书的那个时代,教师们没有什么先进、高效的备课工具,唯一依靠的就是手里的一支笔。完成令人惊艳的教案,靠的就是余老师深厚的学科素养、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施教态度。余老师总说:“我是学数学的,讲究的就是严谨认真。课备得好,同学们学起来条理更清晰、逻辑更顺畅,理解起来就容易一些。特别是复习时,无论哪里出现问题,学生都可以很快对症下药。”
余老师备课可是个“大工程”,他不仅要参阅大量的参考资料,还要在成稿以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反复修改推敲,要突出要点、难点,对于学生们听不懂的地方更要 着重讲解,随时调整讲解方式和授课方法。一份份手书教案里传授的,不仅是数字和公式,也是精确严谨的学科特质,更是老一辈南邮人不遗余力、慎终如始的治学精神和兢兢业业、传道授业的师者之心。如今,这样的手写教案,余老师自己家中都没有留存。因为在教学上,余老师总是毫无保留,愿意给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,给出自己最中肯的建议。“总有学生来向我借教案去复习,后来还有很多年轻的老师借教案去参考,我就都给了他们了。”余老师笑着解释。
学生是他眼里的宝
余老师爱学生。提起学生,他的脸上忍不住溢出笑容,就像在表扬自家孩子:“我们南邮的学生都很好,认真、肯吃苦、爱学习。”说起自己的学生,余老师如数家珍。他讲起了恢复高考后“新三届”们只争朝夕、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,也说到高考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有机会走进高等学府、课堂上满是年轻的面孔。教书育人40年,余老师早已桃李满天下,可他提的最多的不是那些优等生,而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来找他讨教的学生们。“很多学生的名字我都记不住了,可我喜欢这些好学、好问的学 生,来多少我也不嫌烦。”
学生们也爱余老师。因为余老师教授的是公共课,他的学生覆盖了学校里相当多的专业。他们其中有些人自己都已经头发花白了,但提起余老师,学生们仍然记得他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速度而刻意放慢的讲话节奏;仍记得他在课后给学生们讲题补课。师生之情就汇聚在这些质朴的点滴回忆里。
1984年起,余老师担任江苏省高等数学教研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。在别人眼里,余老师的职位不算低,因为这个教研会几乎涵盖了江苏省内所有的知名高校。可在余老师眼里,这不过是多了个渠道,让他有机会和更多的同道一起教书、一起研究怎么把书教得更好。他和同事们及时总结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,积极开展教学交流,认真落实教改项目。虽然工作比平时多了几倍,可他却乐在其中。
心在教育从未改
1987年,经过层层选举,余老师被选为鼓楼区人大代表。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,余老师继续发扬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。他认真参加每次会议,深入一线调查研究,精心撰写提案报告,监督政策执行情况,帮助反映辖区意见。他以一个数学教授的严谨和一个人民教师的认真,再一次印证他的人生信条——不遗余力,慎终如始。
1990年,余老师退休了,可他的教学育人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。在他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他还在继续为基础部的青年教师们传授教书育人之道。他总是不厌其烦地 反复剖析教材、给青年教师“磨课”。在他的心中,教书是神圣的、育人是幸福的,没有什么比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更重要的事情了。如今,年近90岁的余老师身体大不如从前了,可他依然牵挂着学校的发展,牵挂着他的学生们,每次有人去看望他时,他总是要先打听学校的办学情况,再问问数学教研室建设得怎么样,南邮的孩子们上课认真不认真。他的所有著作和备课笔记也全部捐赠给了校档案馆。
教案无言却有声。数字整齐,仿佛一枚枚跳动的音符,汇成和谐悠扬的交响乐;公式工整,犹如一幅幅隽永的书法作品,书写着意境深远的篇章。“鹤发银丝映日月,丹心热血沃新花。”这些教案是余慎之老师教育精神传承的载体,更是一个南邮人对学校、对学生、对自己教育生涯最深情的告白。
(摘自《红绿蓝:南邮的色彩》)